3天2夜·修武之行,见证第一届“永不落幕的汉服节”!
文章来源于汉姑娘 ,作者鲤鱼王

坦白说,从知道要来河南,看完交通路线,我的心里是打鼓的。
是3小时飞新政机场转郑州东,再到修武西,再到云台古镇,还是高铁5小时还是动卧9小时……打完鼓再崩溃,但是为了支持活动,咬咬牙还是跋涉千里来了。
2020年8月14日晚,搭乘了一趟开往千里之外——郑州东的动卧,近9小时候抵达目的地。接下来,和黎舞同袍要辗转前往最终目的地,焦作市修武县。
对于修武,在此之前,未闻其名更未近身,更别说想过会来这儿。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的小县城。和同袍搭乘计程车从郑州东出发,耗时一个半小时左右。作为小县城,不为人所知在现代是常态,除非有人主动去揭开面纱探究内里。
千年积韵,地灵人杰。公元前1046年,商末武王伐纣,大军途经宁邑时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故改宁邑为"修武"。修武县是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问礼之地、东汉末代皇帝刘协的谪居之地、中国山水园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贤”的隐居之地、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行医之地、百代文宗韩愈的出生之地。
如果不是这场汉服节,这片土地上三千多年的岁月和故事,怕是还不知道多久才会了解到。
15日上午10点,我们抵达焦作市修武县云台路135号锦江大饭店。自动门拉开,就是一块【永不落幕的汉服节】立牌,旁边坐着一位身穿藏蓝色棉纱道袍的小姐姐,墨宝。
这个可爱的姑娘,活泼朝气,是汉服荟的工作人员。
“先去办理入住,再来签到喔~”她说话带着笑盈盈的眼神,亲切又甜美,让初来乍到的我,瞬间没有了陌生感。
我们是第一批抵达的论坛嘉宾,签到完毕便去了房间休息。一进门便看见几本书册摆放在床头桌面上:汉服节活动册子上面是活动节目等流程安排,修武县城的介绍以及 一本“以美学经济引领全域旅游”。
汉服节的举办地——“云台古镇”就是“美学经济”下打造的其中一个文旅项目。 为了把修武打造成“北方汉服党圣地”,该县计划未来每一至两个月将定期举办一次汉服节,真正让汉服节“永不落幕”。
大概翻阅了一下书本资料,隐约能感觉到这次活动的意义非凡性。原本路程折腾十几小时、充满困意的我又有了精神,决定下楼去走走。
来到了一楼大厅,还是墨宝坐在那儿,一个人等候着嘉宾的到来。
我:“我见你穿了两件,外面太阳闷热辣的,热不热呀?”
墨宝:“不热不热啦!我里面穿的是一件很薄的中衣,外面的道袍也是纱质的。再加上大厅里有空调,坐在里面不去外头就行。”
我:“也是,不过你要在这儿坐一整天吗?”
墨宝:“我听指挥办事,如果没有其他安排,我就在这负责接待论坛嘉宾签到呐~”
我:“辛苦小可爱啦!我估计下一个嘉宾得十二点才能到~”印象里记得嘉宾群里有一位是这个点到达。
墨宝:“等待的日子好无聊呀!你是下来和我聊天的吗?可太好了,终于有个人可以陪我唠了哈哈哈~”
我:“是是是,我正好闲着,不想躺在酒店房间床上浪费生命,就来找你闲聊叙话。”
和墨宝一番话毕,大概了解了活动的大体运作。这次修武县政府主办的【永不落幕的汉服节】,精准定位Z世代 “温和而意志坚定”的汉服核心群体,相关汉服同袍群体拿下了活动里的线下活动部分策划。主要的负责人有汉服荟的阿奔、广州的嘉林、郑州宛邑汉风的袁伯孝以及河南省本地的各大社团同袍们,分工协作,承担着活动的相关工作。
我一直坚定认为,汉服活动的引导话语权掌握在真正的同袍手里,这样的活动就一定是可以为汉服推广带来真正助益的。显然,这次的汉服节,可期可待。
不知觉时间到了12点,我告别墨宝,决定前往古镇瞧一瞧。下榻的锦江大饭店距离汉服节的举办地——云台小镇约3公里,尴尬的距离,步行有些远,打车有些近。考虑到外面的阳光虽不太强烈,但是气温依然不饶人,还是选择了后者。
来前,嘉林提前告知嘉宾们若是出行,记得都需要提前叫车,因为这里地段偏远了些,打车并不方便。然而确认叫车没几分钟,我就约到了一辆车。
司机师傅开得很慢,我趁着空档和师傅搭了两句话。
我:“师傅,平时这个云台古镇人多吗?”
师傅:“这个不太清楚,因为我不是本地人,不太了解。不过我听说好像这两天有很多穿汉服的要过来古镇玩,你也是过来玩的吗?”
我:“是的,我也是过来玩的。你从哪里听说会有很多穿汉服的来呀?”
师傅:“好多人都知道,电视上、餐馆里、街道上都有广告说。”
我心想,随便一个出租车司机师傅,都知道活动信息,厉害了。直到后来,自己亲眼看到一家小小的炸鸡店的LED店招上,都滚动着“八方来宾齐聚云台古镇,天下同袍共襄汉服盛会”,不禁感叹,自上而下的宣传威力果然很猛。
一路上没见多少行人,车子约摸行驶了七八分钟,抵达云台古镇大门口。一下车就看到中式设计的建筑大门,门口摆放的大型示意立板,上空飘扬着汉服节的旗帜,悬梁上的出入口的标志。
场地是公开的,能看到还有的建筑物外围还搭着脚手架、安全护网;能看到零星的几个穿着工作服的工作人员,还未见游客。
此情此景,除了门口的装饰,丝毫看不出这里是明天即将有一场热闹非凡的大型活动的征兆。原本以为可以顺便来觅到中午的餐食,这番冷清只得把我逼回饭店解决午餐。
当天的午餐桌上只有我、黎舞、和潇、廊桥等6位。活动为20位论坛嘉宾提供餐饮食宿,由汉服广东的嘉林同袍负责。在饭店里,嘉林同袍忙前忙后地点菜,和工作人员沟通……饭桌上的大家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在线上群里的沟通,数一数至少也有三个年头;彼此的脾性、为人也了解,所以都很自来熟。
在这里的几顿餐食,我发现原来这里的凉菜和在南方作为配菜不一样,是道主菜,分量十足。让我联想到在沈阳吃的十元一份20个饺子的分量。当然,修武的饺子也没让我失望,第二天在廊桥老师的带领下,吃了半斤——20个/份的饺子。北方的食物,在分量上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胃饱意足之后,已经是两点半,萌生了去登云台山的念头,毕竟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无奈天公不作美,天气预报显示有雨。出于小命安全要紧,选择了怀着持续的痛心疾首在酒店等到晚上开饭。
是的,想必大家也发现了,吃了(早餐)坐(出租车),坐了吃(午饭)吃了躺(酒店),躺了继续吃(晚饭)。如此看来,晚上才抵达的嘉宾是有先见之明的。先到的社畜党,用一天请假换了一天的吃喝睡脂肪。
晚间,论坛20位嘉宾抵达有18位。一如飒爽的墨璃、厚道的开武、热忱的青云等14位不约而同地身着汉服,聚在了餐席上,氛围明显比中午更加热闹了起来。
晚餐结束稍许,9点多受本家大哥邀请,又开始了宵夜的美好时光。和本家大哥邹声和和嫂子吃过一阵,聊过一阵关于他在重庆创立的汉学馆以及请教了一些关于小县城的汉服事业发展的可能性后,宛邑汉风负责人袁伯孝同袍带着汉服小分队——工作人员和社团小伙伴,加入到了宵夜餐会里。
身形壮硕的小伙,身着白色龙纹交领短袖衫,麦色皮肤,言谈声音亮堂,袁伯孝和我潜意识印象中的河南胞友形象大差不差。作为河南本地稍有名望的社团元老,袁伯孝带领小伙伴们负责处理本次汉服节里场地的布置及社团接待等相关事宜。能看出他非常忙碌,席间的发言总时不时被工作电话打断,最后也不得已因事务缠身而匆匆离场,赶回会场工作。
说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和这么多一群又一群从未见过面的陌生老朋友一起吃饭共饮。这一天里的所有人,皆因汉服相识、相聚、相谈。大家从中国云南 、上海、北京、厦门等各个城市汇聚到河南修武,少了社交问候的客套,多的是君子如水纯淡之交。如黎舞所说:“每次全国大活动,都俨然成了我们早已相识相知的老同袍大型认亲现场。”
忙活到凌晨一点多,一整天的行程落幕,迎来了8月15日。原本有9点的大巴,接送论坛嘉宾前去云台古镇自由活动,观赏汉服巡游等节目。可能由于年纪渐长体力不济等原因(假装,还不是因为懒宅),我选择了窝在酒店睡觉,以及刷手机看万能网友们拍的视频,欣赏云直播,直等到下午的复兴论坛开始。
出席论坛的着装依照了日常的简雅习惯,选择的是一套圆纹衣襟纯色纱质立领短衫加纯浅绿色马面以及绿色小织花弓鞋的搭配,头发全部盘起搭配一朵银簪头花装饰。拾掇完毕便和其他嘉宾们一起乘坐主办方提供的公交大巴车,按时抵达了论坛的举办地——修武县文化城2号会议室。
鉴于本职工作性质,会较常接触到商业性质类的论坛;但15日下午的复兴论坛,对我而言可谓是一个更加难得的学习的机会。决心推广汉文化以来,这是第一次实际和如此多社团负责人、汉服产业界人士打交道,聆听他们的见解分析。
开武的 “汉服社团如何建立护城河——以汉服长沙为例”、 隐源村夫的“县级汉服社团的新趋势与快速成型的可能性”、 袁伯孝的“汉服社团运营发展可持续化思路”,对于欲在家乡县城组建社团的我,启发着实深刻;以及专注汉服礼仪的廊桥老师温文儒雅,娓娓道来之态尽显“礼以载道”的底蕴。
3个多小时的论坛,在和潇老师关于“汉服产业O2O模式发展”的演讲结束后落下帷幕,迎来了属于全体人的娱乐时刻——汉服节开幕式。
怀揣门票,和另一位同袍一起准备入场。走在进场的路上,我才发现,原来开幕式的舞台居然横跨搭建在大概六车道宽的马路上,远远还隔着至少一百米的距离就能瞧见舞台的影子。凭票通过拦卡入场,一眼望去,目光穿越贝联珠贯的上千个座位直达尽头,隐约瞧见LED大屏上的修·武二字,舞台台上节目正在上演。

相信看过露天舞台表演的朋友都知道,总有那么些人能够在场外找到比凭票座位还要优质的观看视野位置;这次,我们也不例外。
门票上的位置是42排28号,身材矮小的我感觉有点(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远;而在场外近舞台的侧边位置,席地而坐的约摸是本地人士,观赏角度、清晰度貌似都比我们要好。同行的同袍也是如此认为,于是两人交换眼神:“我们要不要往前走?”果断放弃座位选择站在舞台附近。
吹箫、玩贝斯、奏琵琶、弹电钢、拉二胡,灯光璀璨,古乐流觞,表演者们身着汉服,载歌载舞。原来,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曲学院联袂为修武原创了五个艺术表演,我们也不禁为此高水平的表演节目内心大赞,以及感动不已。

汉妹也注意到一个细节:节目的报幕是中英双文版,英文的报幕中,【汉服】一词是直接使用的音译,读为【hanfu】。由此想到,这是否会意味着离当初我们申请让牛津词典收录【hanfu】一词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考虑到行程安排紧凑,怀着内心的惊喜欣赏完几个节目,我决定转往古镇。
晚上19点左右,适逢刚入夜,华灯初上,显映出古镇的人头攒动。古镇当晚的人流密集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元旦时节外滩的摩肩擦踵。以至于和同袍在古镇入口,几乎是被簇拥着挤进入口。
原本奔着古镇市集里的汉服商家前去,却不曾想没有找到商家所在的街道。事后从活动汉服商家招募人汉服荟的阿奔处得知,集市共集结了40余家汉服品牌。据悉不少商家当晚带去的汉服现货都达到了售罄状态。此外,手工发饰、团扇、香囊、妆发体验等各式商品与服务,也是应有尽有。
找不到商家所在街道,不知不觉转到美食街大快朵颐了一番,开封包子、武汉豆皮、湖南臭豆腐、成都钵钵鸡……身在天南地北不同角落的古镇里,吃着同样的小吃,遇到同式样打扮的游客,酒吧、餐饮、住宿、零售的一站式街区商业模式几乎是全国古镇文旅项目的标配,这是汉妹曾经多年来旅行过几十个古镇的心得。云台古镇虽也不能免俗,但有正品汉服一条街的加持,它的形象在我内心已脱颖而出。
食足饭饱后,继续路痴的我们转而见到一幢芦苇白墙,后来才知晓被称为是“境·花·缘”的艺术装置。

【装置流畅灵动的线条似美人飘动的衣襟,似桃林飘落的花瓣,又似重峦叠嶂的群山。明艳的桃树盛开其中,枝桠伸展,花簇凌风。】
很遗憾,上述介绍非汉妹亲眼所见,因为笙歌之下,舞蹈小姐姐曼妙起舞,大家都驻足观赏拍照,以至于我们压根没挤进去,只在围得密密实实的人墙外围跳起脚瞄上几眼以及从其他人摄录的视频中得窥几幕场景。
拖着疲惫的步子,踏上返回酒店的路程。负责任的嘉林同袍一直在远程忙活安排叫车,只是由于景区的人流以及交通管制,车辆禁止行驶入内,以至于需要走上一公里才能坐上车。想着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步行回去。
想要说说途中了解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从审美流行的角度对汉服理论体系建设重新做一个构建和切割。
众所周知,汉服运动走到现在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顽疾,都是来自于缺乏完善理论、知识结构的指引和裁断导致的。汉服理论知识体系一旦成功搭建,可以极大的缓解和解决当前许多棘手的问题。只是“汉服理论体系建设”八个字,不是几句话说说就能立刻完工的一件事,可能是3年、6年、10年甚至百年也有可能。
那么按照现阶段总体盘下来,当前处于构建中的汉服理论体系,可包括:朝代论,尊周承明以及审美流行论。实际上,对事物的思考本就该从多元化维度出发,且就汉服理论建构来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不管哪一种汉服理论体系,只要能够实现从无有到有且经得起论证检验,都是汉服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值得推广实现其应用价值。
这里想顺便做一个小小的调研:一种汉服理论的问世,想必会存在接受度的问题。假设三个理论齐头并进问世,你会接受哪一种呢?
在修武的第三天8月16日上午,是产业论坛。这场收获颇丰,大家讨论的也比较激烈。天天总结的“2020年汉服新趋势”、墨璃的“略论汉服组织抱团发展——以四川汉服产业联盟为例”干货满满,向在座所有人剖析呈现了当下汉服复兴的真实处境以及对未来汉服发展的无限可行性展望。
此外,尤其想提一下“汉服图书馆”公众号的负责人,身形瘦削、气质清雅的空心砚小姐姐,作为两场论坛都准备议题的嘉宾,她令我印象深刻。在本就紧凑的焦作修武之行里,还能“趁机”挖掘了一下当地的“汉服记忆”——“当阳峪窑绞花纹”主题汉服。
据说这是她来修武之前临时抱佛脚做的一个假想,正好以此为例在论坛上呈现给大家,身体力行证明:汉服潜力无限,不必局限于表演。
“把本土记忆沉淀中最美好的东西,重新注入到 汉服的生命里,让汉服重新成为这些美好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我认为这 是重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生态链,它们从来都不是各自在台上独舞的孤儿,在每一片共同生活千 百年的地域内,它们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相知相守的整体。”——空心砚
三天两夜的修武之行,在产业论坛结束、嘉宾合影之后进入尾声。

虽然短短几天,也能感受到活动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汉服广东、汉服荟、河南省社团同袍等线下负责人的辛勤组织付出,以及千里迢迢而来的同袍们的支持,造就了这次效果喜人的汉服活动成功举办。
“这次很仓促、条件也有限,很多地方没做好,但大家的评价还是出乎我的意料。”——嘉林
汉服运动的持续发展,少不了同袍之间的相互扶持和鼓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相信这份缔结天下同袍的纽带,让所有人都能在汉服复兴运动中,越来越好,越做越强。
修武当地一位家长看完演出后感慨:
“我们这一代的人总觉得汉服就是古装剧里的衣服,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修武这次的活动让我们发现,其实汉服也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的服饰,所以我也让孩子们尝试穿汉服,没想到他们都非常喜欢。”